寒露

28 0 2025-10-09

寒露有三候: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

意为时至寒露,鸿雁在空中列队南飞越冬,古人有先到为主、后至为宾的说法,从白露时节开始南迁的鸿雁,到了寒露时节就已经是最后一批了,而到南方的时间也晚于白露时节迁徙的鸿雁,故称为“宾”;天气渐寒,雀鸟没了踪影,海边却出现很多外壳颜色及条纹与雀鸟相似的蛤蜊,古人看到便以为是雀鸟所变;深秋时节,百花逐渐凋零,但秋菊却开始盛开。

寒露时节,天气常常晴空万里、昼暖夜凉,对秋收十分有利。所以寒露至霜降这段时间是秋熟作物成熟、越冬作物开始播种的秋收秋种大忙季节,也是秋管的重要时期。

北方地区此时正值玉米、红薯、黄豆、花生、大葱、山楂等的收获期和棉花采摘期,同时也是冬小麦种植的农忙时节。“寒露种小麦,种一碗,收一斗”“晚种一天,少收一石”,此时农户一般会全家齐上阵,加紧播种进度,以免影响小麦产量。“九月寒露天渐寒,整理土地莫消闲”,秋收过后,还有翻地的农活要忙。此时翻地除了有利于养地,还能通过夜间低温将翻到地表的虫卵冻死,减少来年庄稼的病虫害。

南方地区,农民赶在寒露节气种植油菜、蚕豆等耐寒作物,此时单季晚稻即将成熟,开始收割,双季晚稻正处于抽穗灌浆期,应加强田间管理。这一时期最怕“寒露风”,即秋季冷空气入侵南方后,带来显著降温,造成晚稻瘪粒、空壳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,它也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。为了抵御“寒露风”的影响,可采用施农家肥强壮株秆,加强田间灌溉保持温度等措施。

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、吃芝麻、吃螃蟹、饮秋茶等。寒露到,天气转寒,人们为了适应天气变化,讲究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,于是就有了“寒露吃芝麻”的习俗,芝麻具有润肠燥、排毒的功能。

寒露节气凉爽宜人,非常适宜户外活动,又与重阳节相近,所以人们有登高习俗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“高寿”之意。登高习俗主要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。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,这一时节也是赏枫叶的好时候,此时登上山峰,欣赏漫山红叶,已成为北方人们秋季十分热衷的户外活动。

在江南地区,除了赏菊、吃蟹,人们还喜欢钓鱼。寒露后天气渐凉,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,在太阳晒不透的深水区,一些鱼儿喜欢游到温暖向阳的浅水区觅食,此时垂钓易上钩,也就是人们所说的“秋钓边”。

当清晨的露珠凝结成霜花的雏形,当枫叶染上深浅不一的绛红,寒露便翩然而至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°,天气由凉转寒,降水减少。与白露相比,寒露的昼夜温差更大,北方地区夜间气温常降至0℃以下,南方则进入 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 的时节,田野间弥漫着收获与萧瑟交织的独特气息。

古人通过长期观察,将寒露的物候现象总结为“三候”,每五日一候。

一候“鸿雁来宾”,这里的 “来宾” 并非指鸿雁初次抵达,而是说此时南迁的鸿雁已进入最后一批,如同赴约的宾客般陆续抵达南方越冬地。作为大型候鸟,鸿雁体长约90厘米,通体灰褐色,颈部有一道明显的白色纹路,常栖息于开阔平原、沼泽、湖泊等湿地。每年寒露前后,它们会从西伯利亚、蒙古国等地出发,分批飞往中国南方、印度,以及缅甸等东南亚地区越冬,迁徙过程长达数千公里,堪称自然界的 “万里长征”。

令人惊叹的是,鸿雁在飞行时总能排成整齐的“人”字形或“一”字形队列。这是它们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生存智慧——首先,前排的鸿雁扇动翅膀时会产生上升气流,后排的同伴可借助这股气流节省约70%的体力,让整个群体能飞得更远、更久;其次,“人” 字形队列能让每只鸿雁都处于同伴的视野范围内,便于传递危险信号,比如发现天敌时通过叫声及时预警;最后,队列顶端通常由经验丰富的老雁带领,当它体力不支时,会自动退至后排,由其他健壮的鸿雁接替领航,确保迁徙队伍稳定。这种高度协作的飞行模式,至今仍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经典案例。

二候“雀入大水为蛤”,是指天气转寒后,田间的雀鸟逐渐消失,而海边突然出现大量外壳与雀鸟羽毛颜色相似的蛤蜊,古人便误以为雀鸟潜入水中变成了蛤蜊。这一充满浪漫想象的说法,是物候交替的生动隐喻。

田间的雀鸟逐渐消失,不是真的不见了,而是它们返回森林开始为严寒的冬季做准备。并非所有鸟类都会像鸿雁一样迁徙,部分留鸟会选择在原地越冬。为了应对寒冷且食物匮乏的冬季,它们会提前做好三方面准备:一是“囤积粮食”,比如星鸦会在秋季收集大量松子,藏在树皮缝隙或地下,最多可储存数万粒,冬季依靠记忆逐一找回;二是 “换冬装”,喜鹊、麻雀等鸟类会在秋末长出一层细密的绒羽,如同穿上保暖内衣,同时外层羽毛变得更厚更紧密,减少热量流失;三是 “调整作息”,它们会缩短白天活动时间,减少飞行等耗能行为,夜间则躲进树洞、屋檐等避风处休息,部分鸟类还会集群栖息,通过群体热量抵御严寒。

三候“菊有黄华”,寒露时节菊花普遍开放,黄色的花朵成为深秋最显眼的色彩,同时大部分花草开始凋零,自然界进入万物收藏的阶段。

在北京,有多处赏菊地点值得探访。北海公园的菊花展已有数十年历史,每年会展出数千盆菊花,涵盖 “墨菊”“绿云”“帅旗” 等名贵品种,搭配古建筑背景,尽显雅致;景山公园的菊花多分布在万春亭周边,游客可在登高赏秋的同时,欣赏菊花与红叶交相辉映的美景;北京植物园则会举办主题菊展,将菊花与其他秋季花卉搭配,营造出色彩斑斓的秋日画卷;此外,陶然亭公园的 “陶然秋韵” 菊展、天坛公园的精品菊展也各具特色,是市民感受寒露节气氛围的好去处。

寒露节气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节点,更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。当我们观察鸿雁队列、欣赏菊花绽放时,其实也是在读懂大自然的语言,感受季节轮回中蕴含的生命力量。(高源)

(作者系国家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)

兰衰花始白,荷破叶犹青。当草木悄然换上秋装,寒露便循时序而来。此时,冷空气愈发活跃,降温的步伐陡然加快。北方告别凉爽,天气转寒;南方褪去暑热,秋意愈发浓烈。

当寒露的晨露凝结在陕西省延安博物馆庭院的桂叶上时,展厅内一件商代云雷纹铜爵,正以青绿铜锈与细密纹路,诉说着跨越三千年的节气共鸣。

商代云雷纹铜爵,2025年拍摄于陕西省延安博物馆。桑红珍 摄影

这件通高19.5厘米的青铜礼器,爵体近卵形,长流外撇如雀喙灵动,流折处立着对称的伞形顶半圆柱,三足鼎立稳如磐石。从流口到腹部,通体饰以规整的云雷纹。直线勾勒出“雷”的刚劲,曲线描绘出“云”的柔美,交织间恰似寒露前后天地间变幻的气象——云层低垂,雷声渐隐,只剩清露凝于草木。历经岁月侵蚀,铜锈在纹路沟壑间沉淀,形成“青中带褐、褐中透白”的层次感,宛如寒露清晨被霜露浸染的秋林,美不胜收。

商代工匠铸此铜爵,绝非单纯的技艺展现,而是对自然时序的精准呼应。云雷纹看似繁复多变,实则是古人对秋日云收雨歇、露凝而寒的视觉化表达,将无形的节气气象巧妙刻进有形的青铜器物之中。

在商代,爵是极为重要的酒礼器,多用于祭祀、宴饮等庄重场合,尤其在节气更替、农时节点,承载着“敬天、祭祖、庆丰收”的使命。

寒露前后正值秋收落幕,古人会举行“秋报”仪式,用铜爵盛放美酒,祭祀天地与祖先,以表达对这一年馈赠的感恩之情。这件铜爵的流口设计得细长而微曲,倒酒时酒液如秋日清泉缓缓倾注;高度适中的三足,恰好能置于祭祀案台的暖炉旁,既保酒香不散,也暗合寒露“藏暖御寒”的生活智慧。

商代有 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的理念,而节气正是连接“天”与“人”的纽带,铜爵上的云雷纹,既是对秋日气象的描摹,也是祭祀时“沟通天地”的象征——云为天、雷为地,纹路交织,藏着“天地和谐、时序有序”的祈愿。

如今,这件从陕西省延川县马家河乡用斗村出土的云雷纹铜爵,陈列在延安博物馆“节气与青铜礼器”专题展区,与其他节气纹饰青铜件相映成趣。春分的“藻纹”如春水荡漾,充满生机;夏至的“蝉纹”似夏木鸣蝉,热闹非凡;而寒露的“云雷纹”,便是寒露清寒最贴切的注脚。

暮色渐沉,晚风携着凉意拂过面颊,抬头望见天边低垂的云层,竟与铜爵上的云雷纹渐渐重叠。那一刻突然懂得,这些穿越千年的青铜器物,早已将节气密码刻进文明的基因,在今时今日的寒露里,与我们温柔相逢。(桑红珍)

翻开二十四节气名录,“寒露”二字自带清冽感。它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也是首个以“寒”为名的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“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”的注解,精准点出“寒”与“露”的关联——从文字本义出发,这两个字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摹,也藏着古人对时序、意境与生命的细腻感知。

“寒”字是寒露的风骨,藏着时序递进的严谨。从甲骨文来看,“寒”字像人裹着草席居于屋内,本义便是冷、凉。在寒露节气里,这份“寒”并非突如其来的酷寒,而是“渐寒”的过程:它比白露时的“微凉”更甚,露水遇寒则凝,再过些时日便会成霜。古人以“寒”为时序的标尺,察觉天地间的细微变化——此时白昼渐短,夜色渐长,风里的暖意逐渐消散,草木开始褪去翠绿,转向枯黄。这份“寒”不只是萧瑟的象征,而是自然发出的“转序信号”,提醒人们感知时节的更迭,顺应天地的节奏。

“露”字是寒露的魂魄,晕染出文人笔下的诗意意境。“露”字从雨,路声,本义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。在寒露时节,这份“露”有了独特的质感——它不再是白露时“沾衣不湿”的温润,而是带着“寒”的清透,晨起时附着在草木上,阳光一照便晶莹闪烁,却又转瞬即逝。这份特质让“露”成为古典诗词中极具感染力的意象:元稹咏“千家风扫叶,万里雁随阳”,铺开一幅壮丽萧瑟的秋景图,同时点明寒露第一候“鸿雁来宾”;白居易叹“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”,用露的坠落传递秋夜的寂寥;韩翃吟“九月寒露白,六关秋草黄”,将时间流转与空间景象交织呈现,时光流转悄然藏于秋季寒凉景致间。“露”的短暂与清透,恰与文人对“时光易逝”“意境清寂”的感知共鸣,让文字有了画面,有了情绪。

“寒”与“露”的组合,藏着古人对生命节律的思考。从文字逻辑来看,“露”因“寒”而变,“寒”由“露”而显,二者相互成就,构成寒露节气的核心。古人从这种关联中,读懂了自然的“平衡之道”:“寒”是收敛,让万物从生长转向休养生息;“露”是滋养,即便天寒,仍以晶莹的水珠浸润草木,为过冬积蓄力量。(刘丹)

时令流转,秋意渐深,寒露悄然而至。史书记载“斗指寒甲为寒露”,古人观天察地,认为此时节“露寒而冷,将欲凝结”,故得此名。值此时节,露水渐寒,莹润如珠,标志着秋意已深,万物渐趋沉寂。

寒露时节的新疆喀纳斯,秋水映雪峰,层林染金绯。王润旋 摄影

这个时节的田野别有一番景致,在鲁西的乡间,寒露的笔触浓重地绘在了乡间小路上。大片金黄的玉米粒如长卷般铺满深灰色的路面,在澄澈的秋日阳光下静静摊晒。农人俯身于金色的毯上,翻动、归拢、装载,动作沉稳而熟练。一季的收获尚存余温,土地却已悄然孕育新的生命。

“秋分早,霜降迟,寒露种麦正当时。”——老话虽这般叮咛,近年地气却恋秋,收获来得晚了些,播种的时节便也延后几天。乡亲们深谙自然节奏,他们依据墒情与降温预报,静待最适宜的播种时机。黝黑的田畦早已翻过,松软而湿润,静候着希望的播撒。寒露,是收获与播种的轮回——大地同时写着圆满与希冀。这无声而庄重的土地叙事,正是秋天最深沉的注脚。

水畔的寒露也别有韵味。东昌湖的荷塘里,残荷已褪去了碧色,疏落地垂向水面。晨间薄雾氤氲于湖上,与寒气交融,它们合谋,以清凉而无形的手拂拭天地,顺势也涤荡了路人沉闷的思绪。岸边的芦花已全然霜白了头,在秋风里簌簌摇动,低声絮语着秋日的来信。

山间的变化更为写意。松柏固守着一份沉静的苍翠,而漫山遍野的阔叶林则已饱蘸霜色,为群山披上了一袭巨幅的织锦。枫红炽烈,银杏明黄,槭树绛紫,更有那梧桐的橙、黄栌的粉、乌桕的绯。登高远眺,只见阳光透过云影浸染层层秋山,光影移过,林色便由幽深转为明艳,瞬间又沉入苍茫,在一明一暗中道尽山河的沉静与瑰丽。

光影与色彩的变幻,恰是时节无声流转的印记。寒露作为秋日向深的终章,悄然为万物谱写下变化的旋律。松鼠储备坚果,鸟儿加固巢穴,人们也翻出厚衣,准备迎接日渐凛冽的晨昏。此时的美,不仅在于漫山遍野的绚烂景致,更在于生命顺应自然的从容与智慧。(王润旋)


本文链接:https://thkxs.cn/index.php/post/63.html 转载自网络

分享到: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您是本站第6435名访客 今日有0篇新文章